碧桐整治「喪門星」的手法十分粗陋。
無非是凈手水是冷的、端上來的茶水也不熱乎,屋裡的炭盆不及時添,弄得屋裡也泛着一層冷意,晌午送過來的飯菜,也冷些、素些,臉上帶點厭惡的表情,說起話來夾槍帶棒的不好聽。
這丫頭功夫很不到家,攏共就這點子能耐。
這般微末伎倆,徐念兒自幼早見識過了,知道這種人其實沒什麼本事。
既不敢堂而皇之的上前扯着小夫人的頭髮,給她兩巴掌,又沒腦子用些手段,讓她悄無聲息的或瘋、或死。
外頭陽光晴好,徐念兒端着一碟紅豆千層餅,坐在院子里曬太陽。
紅豆沙碾的很細,外皮酥脆,餡料柔軟,內里甜香,糖用的恰到好處,不至於過膩,入口泛着一層淡淡的紅豆香氣。用舌頭尖碾碎了,紅豆沙便化在了嘴裏,一瞬間,唇齒留香。
「那時候,我和姊妹們總早早起來,磨豆腐、熬豆漿,阿兄在院子里劈柴,阿娘揉面做紅豆餅和綠豆糕,豆子的香氣總是充滿整間屋子。熱豆腐最好吃、綠豆糕要吃涼的,紅豆餅不冷不熱,溫吞吞的時候最好。日子雖辛勞些,一家子其樂融融也是和美。」
母親帶着病容的臉浮現在腦海里,伴着那些喃喃地低語,模糊又真切。
「女兒家的美貌太過張揚,是引火燒身的毒藥。年少時我常常在鋪子里忙活,總與你外婆說是為著客人多些,多賺幾個銀錢。現在細想想,還是年少虛榮,不過仗着有幾分姿色,沉溺在一聲聲『豆腐西施』里,埋下了無窮後患。念兒,你要記得,切不可仗着貌美掐尖要強,不顯山不露水不冒頭,才能安安穩穩過一輩子……」
往事悠遠,費力回想起來,總覺得有些頭疼。
徐念兒膝上蓋了張秋香色軟綢毯子,暖洋洋的陽光弄得人昏昏欲睡。
「你就是我二哥哥剛納的妾室張氏?」
銀鈴般的聲音,從頭頂響起。
徐念兒一睜眼,便瞧見了一張珠圓玉潤的小圓臉。
她「蹭」的一下從烏木蝙蝠躺椅上彈起來,映入眼帘的是個約莫十五六歲的姑娘。
那姑娘圓臉杏眼,唇紅齒白,相貌十分討喜,梳了一個流雲彎月髻,兩邊簪了一對並蒂芙蓉串珠簪,一身穿花蛺蝶對襟大紅襖子,領口處、衣袖處綴着極好的雪白風毛,漂亮又喜慶。
在外間伺候的劉嬤嬤如臨大敵,趕忙一路小跑了過來。
「小郡主,這可不是您玩的地方。」
徐念兒屈膝要行禮,小郡主擺了擺手,讓她免了。
她並不理會劉嬤嬤,只跟徐念兒說話。
「聽說你父親原是個校尉,那你也是官家小姐了。想來不是走投無路,是不會與人做妾的。這事是我母妃辦的唐突。我這有一張五百兩的銀票,若你願意,可以拿去買房置地,還可備上一筆嫁妝,日後找個人嫁了,做正妻,不愁沒有好日子過。」
劉嬤嬤的臉擰成九曲十八彎,臉上的皺紋都深了些許,急得直跺腳。
「哎喲喂!我的小祖宗哎,您這說的是什麼話!快別鬧了,仔細老王妃生氣!」
小郡主秀目一橫,拍了拍徐念兒的肩膀,頗有點英雄氣概。
「你不用怕,這事本郡主給你善後,你到了外頭也有本郡主護着!你只管說,是想選這五百兩到外頭過正經日子,還是想給我哥哥當賤妾。」
假山後,拿着一整盒簪環首飾的男人,抱着肩膀撇了撇嘴。
暗暗嘆道:都是一個爹娘生的,怎麼自己竟有個這般笨的妹妹。
區區五百兩,就想讓一個女子離開他,離開王府,這可真是想瞎了心了。
這寧陽王府的大門,是想進就能進得了的?
外頭多少女子,恨不得拉着成車成車地拉着真金白銀,倒貼來做王府的侍妾。
五百兩的小錢,打發叫花子呢~
素雲垂着眼睛,立在邊側,內心的白眼都要翻上天了。
只覺得狗賊元家蠢笨可笑,如此報仇的天賜良機,堂堂一國公主,豈會為你這點子蠅頭小利折腰,瞧不起誰呢!呸,祝這蠢貨全家早日死光!
劉嬤嬤皺着一張臉,企圖給周邊的丫鬟婆子使眼色,齊心協力把人往外送。
「哎喲,小郡主您這不是胡鬧嘛。快別玩了,今日有上好的甜瓜,奴婢領您去嘗嘗。」
劉嬤嬤是府里伺候的老人了,幾個小主子都是她看着長的,在老王妃面前很是得臉,主子都素日敬她三分,丫鬟婆子們皆看準了眼神,把小郡主往外勸。
一時間丫丫叉叉一片混亂,忽的人群里傳來一聲高聲的聲音。
「多謝郡主厚愛,妾身願選五百兩!」
這聲音乾脆明快,似乎還隱隱約約還夾雜着一絲喜悅?
霎時間,整個院子都安靜了下來,眾人屏息凝神,大氣都不敢喘,地上掉根針都能聽得見。
元思遠:!!!
素云:???
穿着一身海棠紅對襟如意夾襖,做新婚小婦人打扮的徐念兒,眼神里閃着雀躍的亮光。
「此生若能得郡主護佑,妾身便心滿意足了!」
院子里沒人敢說話,瞧徐念兒的眼珠子都瞪大了三圈,就連小郡主都吃了一驚。
她來鬧這麼一場,連她自己也沒想着,事情這般順暢。
一時間,小院里像沒有活人的荒宅一樣安靜。
偏此時碧桐端着晾曬好的椅披從外頭進來。
寂靜無聲的院子里回蕩着她爽朗的笑聲:「呦!王爺!您怎麼站在假山後頭了?這地方陰,怪涼的。」
院內眾人,齊刷刷伸長了脖子,往假山後瞄了一眼,面面相覷,更不敢說話了。
「你府上這小娘子,我瞧着也不怎麼待見你,不如倒給兄弟我吧。」
跟元思遠站在一處的男人,齜着牙,笑得分外開心。
冬日裏的寒風,總是說來就來,一陣冷風刮過,吹起碧桐手裡的湖綠色的椅披,綠油油的椅披乘風而起,兜頭蓋臉地黏在了那位英俊不凡的寧陽王身上。